首页消费金融› 旅游科技

临汾旅游攻略之襄汾——厚重丁陶蓄势而发

2018-9-7 16:39| 发布者: 解刚| 查看: 2478| 评论: 0|原作者: 亢亚莉|来自: 临汾日报

  这里,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在此曾篆刻了无数的辉煌;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国家文明的源头、是忠义文化的源头、是鼓乐文化的源头。

  这里,又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勤劳的人们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古老,是因为在这块土地上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五千年前“三皇五帝”的帝尧在这里“协和万邦”,开创了中华纪元。她是人类文明、国家文明、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帝尧古都,被专家考证为目前为止“中国”一词最早的发源地。她的发现,有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观点。

  年轻,是因为她是1954年由襄陵和汾城两个县合并而成,是山西重要的冶金、焦化、钢铁、铸造基地和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地。

  这里,是一片被称为“金襄陵银太平”的沃土,东有崇山巍峨,西凭姑射耸峙,汾河穿流其间。

  流年阑珊,斟满了一世的芳华。斑驳岁月,剪散了一地的烛影。

  她不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物产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一块投资兴业的热土、根祖文化旅游的圣地。

  走近她,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撼:这座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随意拿捏一把泥土都能触摸到远古的历史,攥出文明的汁液。她,就是襄汾。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东有塔儿山,西靠吕梁山,中间的汾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整个地形就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唱的那样,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还有那汾河的水哗啦啦流过小村旁。”襄汾的面积为1034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50万人口,是全国、全省屈指可数的文物旅游资源大县,全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7处,馆藏文物4000多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同时,襄汾又是名副其实的“礼乐之源”民歌之源”戏曲之乡”。

  今天,就用“人杰地灵”这四个字来介绍襄汾。

  人之源 那村那宅 诉说古老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第一篇便从那人、那村、那宅说起。

  还记得中学课本上有关“丁村人”的记载吗?他出生于襄汾县丁村。人们常把他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提并论。北京人距今五六十万年,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而在他们之间有着相当长时间的空白,丁村人恰好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填补了我国人类发展史猿人与新人之间古人类化石的缺环。

  通过1954年、1976年两次大规模的发掘,丁村遗址出土了近万件石器、28种动物化石,更主要的是出土了三颗幼儿牙齿化石,这些牙齿是小铲子形状的,与欧洲人的小勺子形状是完全不一样的;还出土了一块幼儿的右顶骨化石,这块右顶骨上有一个顶枕间骨,这个特征在白种人中很少见,而在黄种人中很普遍,这就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认为的“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观点。

  十万年人类文明,五百年历史名村。丁村,一个世界瞩目的名字;丁村也是“一村两国保”(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华夏神州独一无二的村子。丁村遗址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两处:一处是北京周口店遗址,一处是丁村遗址。

  走进丁村民宅,触目可见的是大量的精良老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这里的民宅不是一座大院,也不是连环套的几进大院,而是一座完整的村庄。每个院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宅院,包括主房、客房、内宅院、下人院、长工房、打麦场、轿车房、草料房等。由这些小宅院组成丁村的几大院,进而组成了丁村这个封建社会的农业大庄园。这些宅院集中于明代所建的土寨墙之内,分布呈较明显的四大块区域。村庄以一座小小的一开间观音庙为核心,庙前的丁字路口将众民宅整齐地分隔成片。

  漫步于丁村民居的房前屋后,仿佛能听到先祖、前辈的足音,仿佛能看到他们劳作的身影,这种时空交错、汇古与今一瞬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藏于其间的丁村民俗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汉民俗博物馆,面积达3500平方米,展览陈列了近万件实物、模型,忠实和艺术地再现了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流行在晋南一带的民风民俗。置身其中,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岁时节令、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皆尽收眼底。

  忠义之源 那人那事 留下历史篇章

  “杰”,自然要说说襄汾杰出的历史人物了。

  历史上,襄汾有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他们创造出许多震古烁今的历史事件,咏叹出许多荡气回肠的光辉篇章。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一代名将赵盾、战国名将李牧、赵氏孤儿的主人公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元曲四大家之首郑光祖、名画家朱好古等都在各自的舞台上抒写了不朽的篇章。

  一代名将赵盾的故里就位于襄汾县赵康镇东汾阳村,东汾阳村外有赵盾墓和赵宣子庙,邻近的南赵、北赵、大赵、小赵等村都是以赵氏为村名。

  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晋国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法治晋国,使晋国君主权力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使赵氏家族成晋国最庞大的势力,可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才”。

  然而,赵盾死后,朝廷权势相争,赵盾之子赵朔满门男女老少一夜之间被屠杀殆尽;同时也演绎出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公”舍生取义保护赵氏孤儿逃生的凄美故事。

  “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千年之后,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创作出杂剧《赵氏孤儿》。从此,在全国戏曲界上演出各种版本,它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受元杂剧的影响,用近3年的时间研究改编了名为《中国孤儿》新剧本,因“收视率”盛况空前,被誉为“来自东方之神”。

  晋国古绛的辉煌荣辱早已成为历史,但“赵氏孤儿”的凄美故事还在民间流传,它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忠”义”自然也成为中华民族之灵魂。

  国之源 五个“最早”见证辉煌 攥出文明汁液

  “地”即指帝尧之都所在地。

  殊不知,脑海中襄汾古圣先贤的风采还在回味,你不知道的“陶寺遗址”正携着5个“最早”,穿过历史的尘埃款款走来。

  最早的“国都”—— 陶寺遗址,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城墙、宫殿、王陵、观象祭祀基址、大型仓储区等各种城市功能、要素齐备的都城遗址。1988年,陶寺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的“国徽”——在陶寺遗址发掘的龙纹盘代表贵族身份的“图案”和“象征”,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帝尧邦国的“国徽”,是真正意义上龙文化的肇始,是中原龙文化的先首。

  最早的国之礼器—— —鼍鼓、土鼓、石磬、铜铃的出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出土资料最准确的礼器类文物遗存,在标志着帝尧邦国礼制初步形成的同时,也印证了其已进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时代。铜铃,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金属乐器,也是最早一件用复合范铸造的金属器,红铜质地,含铜量97.8%。它的出土标志着构成中国音乐文明重要内涵的“金石之声”时代的来临。

  最早的文字——硃书文字的出现实证了陶寺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

  最早的“天文台”——观象祭祀台、圭表测影系统,位于陶寺中期小城内的观象祭祀台,是兼具观天授时与祭祀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由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建筑构成,与“圭表”配合使用,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系统。通过观测缝中日切塔儿山位置的不同和日影在“圭”上的移动轨迹,分四季、判节令、敬授农时、定历法、测地中、建国立都,使四千多年前的华夏先民率先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蛮荒时代,开启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行走间,说不完的历史烟云飘至如今,襄汾人精心创造着新家园。

  飞檐翘角的房屋,勾栏瓦肆的戏台,仲夏时节盛放的一池芳华,这里是荷花小镇;峪深十数里,山道盘旋,峭壁嶙峋,两旁几十处摩崖石刻,彰显着文人墨客的笔锋,这里是龙澍峪;前湖平而阔,中湖奇而雄,后湖秀而幽,这里有野趣十足的湿地景观,清秀娇美的湖光山色,这里是双龙湖湿地公园。

  鼓乐之源 “听”鼓声观非遗品乡愁 彰显厚重文明

  “灵”,亦聆。

  未到汾城镇,先闻其“铁打的太平城”之说;汾城古建筑群,见证着太平古邑的繁华与沧桑,被称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

  县衙、鼓楼、文庙,古往的繁华富庶似在耳边。

  未到普净寺,一座建筑规模敞朗,年代久远的巍峨殿宇,已跃然加入到了自己的“出行攻略”。

  襄汾是鼓乐文化的源头,被誉为“中国鼓文化活的博物馆”。跑鼓车、花腔鼓、转身鼓……闻名遐迩,各类非遗令你叹为观止。

  “双车争雄去如蛟龙那年曾拉到洛阳白马寺;一鼓作气来似雷霆此日尤难忘大唐尉迟恭。”在襄汾县汾城镇尉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道光年间尉村的两队鼓车比赛,互不服输,鼓车一直拉到洛阳白马寺的事情,不服输的精神成了尉村人的象征。

  尉村鼓车文化产生于公元前718年,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到了近代,由于国运不昌,经济萧条,鼓车赛事不时中断。随着襄汾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事业,2011年尉村跑鼓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我可见过那阵势,众多村民不分男女齐上阵,拉着六辆鼓车绕着街巷相互追逐,激情竞技,很震撼!”家住临汾的陈大爷激动地诉说着在今年跑鼓车文化艺术节开幕时看到的情景。

  襄汾县南辛店乡北许村是我国锣鼓的发源地,北许村所制的“中华帝尧鼓”直径3.11米,高1.2米,称之为天下第一鼓,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北许村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锣鼓指定生产基地。

  聆听鼓乐的“立体节奏”,见证着天塔狮舞从1000多年前的唐代舞起,从一村独乐到他乡狂欢的“励志路程”,感受着美轮美奂的非遗文化,一路走来,愈发感受到这片热土散发出的勃勃生机。

  襄汾邓庄镇素有“麻笺之乡”的美誉,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保留着对古法造纸的匠心坚守,平阳麻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版年画、晋作家具、剪纸、面塑……在气象万千的文化艺术长廊里,襄汾民间技艺历经风华,魅力无限。

  赞叹于非遗传承人的独具匠心,另一非遗文化,正在舌尖上悄悄绽放。

  被誉为致富、就业“摇钱树”的襄汾饼子—— —晋襄酥,用的都是老发面,不放发酵粉和任何添加剂,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等你来品。

  寓意“马到成功”的臊子面。传说在东汉末年(公元188年),郭大在白波谷(今襄汾县永固村东)率10万白波黄巾起义时,就用臊子面祭天,因臊子面细而长(谐音“成”),煮熟后浇上臊子和菜即可食用,寓意“马到成功”。因丰富多彩的面食文化内涵,现婚丧寿辰、吉日宴会、招待亲朋时均会看到臊子面的身影。

  说话间,被誉为平民美食的羊肉锅子散发着草果和豆蔻的清香已扑面而来,既能果腹,又能大块吃肉的羊肉锅子,定会让你一饱口福。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而油粉饭则赋予了这样一种功能。

  捧一碗微酸醇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油粉饭,心底涌起浓浓的乡愁。

  蓄力而发 走向美好明天

  近年来,襄汾确定了文化旅游“1168”,一轴一带六线八景区”的发展思路,以“一城一镇一村”开发为核心推进研学旅行、全域旅游,打造“最早中国”研学旅行第一县,着力构建文化襄汾。

  新时代新征程,一个个项目破土动工,一项项民生实事次序施行,富裕襄汾、文化襄汾、绿色襄汾、法治襄汾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这,就是襄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电话:0357-3991268
联系QQ:649622350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