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家经营暂时陷入困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最大的担心是什么?大多数企业负责人的回答是:来自银行的“抽贷”“断贷”行为,特别是当企业涉及多家银行授信时,往往一家“抽贷”,其他家迅速跟进,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提出要特别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 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稳预期是稳经济的关键环节。但知易行难,这需要银行与企业携手共进,相向而行。为此,需要理性分析银行“抽贷”“断贷”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部分企业借债盲目扩张 贷款尚未到期,银行为何会要求企业提前偿还本息?表面上看,是银行判断该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信用评级下降,其还款能力、意愿不足;但背后的成因却很复杂,既有企业自身的风险问题,也有部分银行“冲规模”跟风放贷、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部分民营企业脱离主业大肆扩张,而且完全是靠借债扩张、杠杆收购,这就导致了企业对资金的饥渴和负债率的高攀。”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说,一旦市场出现重大变化,企业会立刻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因此,民营企业还是应当聚焦主业,下功夫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的财务稳健性、负债结构合理性,最终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再多的资金也难以满足,也永远会处在‘难’中,而‘难’的最后结果,就是大量的违约和金融风险。”王兆星说。 民营企业融资难究竟难在哪儿?“主要难在流动性的压力。”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包括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等问题,导致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余额保持增长,授信也保持基本稳定,并没有出现抽贷、限贷等歧视性措施。 部分银行只关注短期效益 一些企业存在经营风险,部分银行只关注短期效益的行为则加剧了“抽断贷”问题。其中,“联保互保”风险颇具典型性,很容易拖垮一个原本经营良好的企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赴浙江省调研时发现,该风险曾一度是当地银行业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浙江大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其华曾与4家企业结成担保关系,其中有一家企业资金链出了问题。“按照约定,要由其余4家企业共同为其代偿,我应负担840多万元,这个数额本来还勉强可以承受。”陈其华说,不久后又有2家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要负担的金额骤然升至2800多万元,“这下就扛不住了”。 专家认为,部分中小型银行自身风控水平有限、只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银行需提升自身风控水平,识别出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分类施策、稳妥处置。 “如果企业的流动性困难只是暂时的,未来也有一定的订单和现金回流,我们要求银行不要停贷、压贷,应该继续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王兆星说,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落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被淘汰,有些甚至可能是“僵尸企业”,这就不在有效贷款的需求范围内。 风险管理要“改进”而非“放松”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能靠放松风险管控,不能靠降低信贷标准。”王兆星说,经过多年的艰难改革探索,目前银行业所形成的一些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审慎稳健的理念、精细化的管理机制非常可贵,需倍加珍惜。 一方面,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例如,尽可能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依托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等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再如,推进流程再造,大幅度缩短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响应和审批时间,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银行应继续“改进”风险管理,而不是“放松”风险管理、降低信贷标准,否则可能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影响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 当下,有效的探索正在开展。针对过度融资、过度担保问题,浙江银监局已试点“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在银行与企业均自愿参与的前提下,针对某一企业,其已有的多家授信银行联合起来,共同商讨确定该企业的授信总额和对外担保总额,并开展后续监测。 广告活着(2017年新版) 作者:余华 当当 同时,缓解融资难还需要坚持“几家抬”的思路,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齐发力,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发挥好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两方面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检验成功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体质”。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被社会各界广泛诟病。不少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比较麻烦”“等待时间长”“手续费偏贵”,银行方面则反映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和资产状况不佳,信用不高,对这些企业确实是“不愿贷”和“不敢贷”。为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对部分银行和中小企业进行了采访调查。 “不愿贷”在于成本高 一段时期以来,银行收缩信贷往往倾向于首先压缩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型商业银行在一些地方的分支机构表现尤为明显。“做中小企业的客户成本太高。”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地方分行的业务经理告诉记者,“从实际情况来看,做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对一些地方的支行来说,业务能力和人员配备也跟不上,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个镇上就有上万家小微企业,银行做不到匹配相应数量的业务人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除了人力不够之外,银行在对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过程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了控制不良率,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风控部门的业务人员说,“主要是因为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清楚,要一家一家摸准情况,比如查企业的用水用电情况,是否按时纳税等情况,调查成本很高。” 大型银行是否应该服务小企业?有观点认为,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角度来说,大型银行应该更多地服务大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信用等级相对更高,需要的金融服务也更为复杂。服务中小企业的主体应该是中小型银行,因为从需求端来说,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没有那么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风险较为分散,也更适合中小型银行。也有相反观点,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王会超告诉记者:“今天的中小企业可能就是未来的大型企业,银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是银行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现在通过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银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完全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放贷的成本。” “不敢贷”在于风险大 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和担保,也是不少银行在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不敢贷”的原因。“越是急着要贷款,我们越是不敢给他放款。”某银行地方支行的业务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越是着急借钱的企业,往往风险也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都会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或者由其他企业、机构担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去年发布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显示,小微企业由于固定资产规模小、资产结构中可抵押物比例小、抗风险能力弱、自身信用不足等特点,限制了获得贷款的规模。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往往将有实物形式的抵押财产、担保品作为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调查显示,82.5%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在目前有贷款的企业中,仅9.8%的小微企业使用过厂房抵押,6.9%的小微企业使用过机器设备抵押。 有的企业反映,担保相关业务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企业本身就缺钱才想着去融资,但为了借到钱可能还得先交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地都有给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机构,甚至还有再担保服务机构和相关机制,但其发挥的作用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以北京再担保公司为例,成立10年来,其支持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接近80%,累计为逾10万户次中小微企业提供了3600亿元再担保支持;为近20家担保公司500多笔代偿项目提供了6亿多元的补偿,分散了担保机构风险。但从总量上来说,10年3600亿元的再担保额并不算多,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再担保业务也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然而“时间长、手续多、费用高……”,这些对银行担保贷款业务的“吐槽”,也让许多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 银行要提供有效供给 长期以来,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发挥了主力作用。银行业监管机构近年来也不断出台各项监管措施,推动相关金融业务的发展。央行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持续增强,利率稳步下降。9月末,全国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年末高8.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9595亿元,增量相当于上年全年水平的1.6倍。 按照监管要求,目前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秉持“保本微利”的原则,据了解,一些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从三季度开始,按季度对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服务“量”“价”开展监测、考核和通报,对于成效不明显的银行,将采取“约谈、督查”等措施督促改进。 业内专家认为,要破解银行不愿贷、不敢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调动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如在控制整体风险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贷款单独考核,激励银行对中小企业增加放贷并增加对不良率的包容度,进一步健全相关激励机制,让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更加“放得开手脚”。 金融科技发展也为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助力之下,银行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认为,目前新兴金融科技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了新的风控技术和条件。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打通全行不同渠道、不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对小微企业和企业主信息的系统整合,同时广泛联通税务、工商等外部公共信息,精准分析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为小微企业融资有效增信。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的智能风控系统,也能够提高持续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降低贷款的不良率。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临汾金融网
( 晋ICP备15007433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